中国煤炭市场尽管呈现总体产能过剩,价格下降的态势,但其在发电和重工业生产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一段时间,煤炭仍将是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最主要的组成,但煤炭行业怎么样才能做到可持续地发展,需要及时选择最适合咨询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及企业自身智囊的支持。
正是理性方案和可行策略的来源之一。煤炭行业信息数据,并通过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最终提供对行业现状和前景的独到见解。然而,当前中国煤炭专业面临着研究脱离企业实体、市场化程度低、咨询方式传统等问题。
第一类是行业性社团组织。这类组织一般从煤炭行业方面出发,由行业协会社团出面组织活动,主要承担或参与国家委托有关煤炭工业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研究任务,这类协会虽然负责煤炭行业发展的新趋势预测分析,但偏重于服务行业而较少服务于企业。
第二类是涉煤院校,第三类是煤炭科研机构,这两类的任务相似,主要接受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委托开展的煤炭课题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煤炭科学总院,现在它是一个实体,还有煤炭信息研究院、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中国发电研究中心等机构。
第四类是国内外咨询公司。由于市场化程度加强,国内外咨询公司这几年快速进入煤炭领域,力图分得一杯羹,其任务主要是与相关企业战略决策、管理创新等课题相关。
第五类就是煤炭企业自身的,一般是负责为企业制定发展的策略、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改革建制提供咨询,同时,也接受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或外部委托的相关企业战略规划、管理创新等课题的咨询。
煤炭类型虽然覆盖面广,参与的项目也不少,但其提出的方案却鲜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或者直接影响决策。在中国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占比最大,但煤炭发展多年却未形成类似“兰德”或“布鲁克林”等国际一般的影响和声望,其中原因在哪里?
首先,最明显的问题是组织分散、难成合力。组织分散主要是指煤炭尚不具备集中、统一的行业群体,于是导致了各个各自为营、很难做大做强,应有的功能与影响力并未完全释放。
其次,部分煤炭官办色彩浓厚、市场化程度低。这其中最明显的代表就是一些煤炭行业社团组织。这类的缺陷在于,由于官办的色彩浓厚,因此提出的观点难以突破政府官员的理念及思维定势,对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制定及管理变革指导弱化、咨询欠缺。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不一,导致煤炭水平良莠不齐。一些不专业的机构也从事企业策略咨询工作,但其能力难以适应被服务对象的需要,长此以往也降低了的可信度。
第四,一些煤炭咨询方法单调,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策略方案缺乏创造性和实践应用性。这也就是为什么,煤炭除了提出理念性的思路外,很难拿得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东西,特别是实际操作的方案。
第五,服务质量不高,资信较低。一些煤炭追求利益,却忽视咨询效果,做的咨询方案由于没有充分地理解企业的状况,其策略和结论较为粗糙,实践性较差,以致有的咨询项目在最后难以结项。而一些课题就算勉强通过结项了也对企业没有大的参考价值。这些问题导致机构和企业对煤炭的的咨询服务质量状况不满意,渐渐失去了信赖。
煤炭企业要转变一种观点,即不能因为自身在企业,就只想着去煤炭这一个圈子。煤炭企业应主动介入国家政策的制定,参与讨论和研究影响国家的政策制定。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了解国家政策的取向,以及市场发展的走势,为煤炭企业的战略定位和结构调整寻找依据及方向。
首先是树立新观念。当前,各个层面都在为发展实体经济服务,而这种服务的前提是创新。如果煤炭不能为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实体发展、增效提出操作性的方案,的作用就等于没有体现。
第二是改进运作规则。目前,煤炭整体感觉缺乏规划。各个协会、院校、企业都是各自搞各自的,这导致整体比较混乱,人员素质有待提升,研究方法有待改进,策略自信也有待提高。
最后是紧密贴近实体。特别是如何考虑企业的需求。我常说一句话:要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看行业,站在行业看企业,这样才能找到你企业的定位。如果不研究市场尤其是战略客户的需求,就不会为企业制定适宜的发展的策略与经营策略。我从企业的角度讲,希望煤炭未来要更多地了解市场、研究企业,多接地气,提升自身的研究和智力产品的水准,在“两场”(市场与企业现场)对接中为企业谋划科学的发展方略。
下一篇: 【48812】第五届国际农业食物博览会暨我国食物电商节 -大湾区预制菜展